这部电影在大陆上映叫做《错过你的那些年》,在台湾上映叫做《青春18x2通往有你的旅程》,其实我更喜欢台湾的影片名。主人公叫吉米,今年36岁,是一家游戏公司的老板。但在工作上屡屡失意。机缘巧合在整理家里时翻出一张来自十八年前、来自他那时喜欢过的日本女孩。

于是,他决定去日本旅行,去那个女孩的故乡看一看。

影片整体就是在在现实与回忆的交错中展开的。

第一站,吉米到了日本,这里在一个面馆,他遇见了和他同乡的店主。在和店主聊了几句之后,店主给他指明了他的方向,随后他踏上了旅程。

在电车上,吉米陷入回忆。

那时吉米18岁,高考后在KTV打工。

那一天,亚美来到了这个KTV,非常不顺利的就是来台湾旅游第一天就被偷走了钱包,所以只能找个地方打工。更巧的是,KTV的店主也是一个日本人,正逢最近生意不景气,亚美也就顺理成章地留在了这里。

日子就那样一天天地过了下去。

某天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时,亚美讲,她旅行就是为了找寻自我。

谈到亚美旅行的计划,亚美讲,“幹嘛计劃?就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,所以才有趣啊!”这句话,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吉米18年后独自踏上旅程的原因。

这天晚上,吉米负责把亚美送回KTV的房间去。亚美笑着看着吉米:“我来台湾,一直都很想坐台湾的机车哦。”

好像青春两个字浓缩在了这个晚上。台湾的夜景很美,他们此刻也很美。

后来,KTV里有好看的日本服务生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台北的嘉义,毕竟,如此淳朴的乡下很少有外国人来。

此时的嘉义掀起了一阵“亚美”风,来K歌,的、不来K歌的都要和亚美合影,KTV的生意自然好了起来。

某天,亚美在KTV一面墙上作画,来了一股很过分的人,他们一边搭讪亚美,还拿起亚美的画笔在墙上乱画。吉米自然是看不下去,大打出手。最后双方草草离场。

店主责怪吉米,亚美则用和吉米学的中文说“吉米,你很帅”。
吃饭时不知道谁挑起了话头,聊到亚美喜欢的男孩子类型,亚美讲到“要比我大四岁,个性要温柔,”可是刚好吉米小他四岁,仿佛要和亚美作对似的,“我喜欢的女孩要小我四岁哦”。

镜头再次切换。

吉米在电车上遇到了一个也在独自旅行的年轻人。和当年的他不同,这个年轻人很开朗大方,和当年羞涩的他完全不同。

此时,年轻人指着前面隧道尽头的亮光,“要来了”他给吉米说着。

蓦的,电影院里一片寂静。雪景似乎要溢出屏幕。片刻过后,我才明白我还可以呼吸。这一幕是近年来我看电影最震撼的一次。方才电车的轰鸣声被电影里的大雪盖住了。此刻的我置身于日本北部的乡下。我同吉米一起进入了万籁俱寂。
万籁俱寂过后,吉米和年轻人下了车。

在面对着空山是,吉米喊出了一句:“你好吗?”镜头随着吉米的回忆一同回到了过去。

吉米拿着好友给的两张电影票去约亚美看刚上映的电影《情书》。亚美爽快答应了。

吉米一开始我根本不太能专心的看电影,偷瞄着坐在身旁的亚美,满脑子胡思乱想的只在计劃怎样假装打哈欠,然后不小心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之类的。

不过这些计劃都没有实施,吉米很快就被剧情吸引住了。亚美也不好过,哭得一塌糊涂。

回到KTV时,吉米和亚美聊着天,亚美似乎情绪很低落,似乎电影中某一段触动了她。

吉米借机把手放在亚美手上,说着安慰的话。可是马上亚美就推回了他的手。道过晚安之后,亚美告别了吉米,回到了房间。

吉米也不知道怎么搞得。悻悻回了家。

第二天,亚美告诉大家一周之后就要回日本。吉米质问亚美回日本的原因。亚美说是日本男朋友的原因。吉米愤然出门。

在离别的前一晚上,吉米还是鼓起勇气,带亚美放孔明灯。

穿过拥挤的街道,涌入一众行人,在扭捏和不安里,在青涩和冲动中,吉米鼓起勇气,拉住了亚美的手。

红光照应着彼此的脸庞,吉米和亚美在孔明灯上写上自己的愿望。

“我们约定好,等你和我都实现了各自的梦想,就再见面”。

离别的笙歌终将奏响,火车鸣笛,催促着悲伤驶来。大家聚在站台上,道别着亚美。

pkYPMgH.jpg

吉米终于到了亚美的家乡岩城。

拿着亚美18年前给他寄的明信片去问地址。这个地方还真是小,问了一个路边的老爷爷就晓得亚美的家。刚好顺路带吉米过去。

到了亚美的家,亚美母亲一下就认出来,“你不就是亚美在台湾的男友嘛”。

说着说着,我突然明白,亚美早就去世了。

pkYPuCD.jpg

随着亚美母亲带吉米进入亚美生前的房间,随着吉米翻开亚美留给她的情书。终于,18年前少女的心事被揭开,少年也在今天得到释怀。

那年她也喜欢着他。

少女的心事远比少年的要重得多,那个日本的男朋友不过是亚美搪塞吉米的借口而已。

眼前只有那本《情书》能解答这一切。

但此时,所以的疑问已经不重要了,她喜欢着他。他也喜欢她。

pkYC79g.jpg

pkYCH3Q.jpg

但亚美当年患有癌症。

一切的不合理,都在此得到了解释。

pkYPK8e.jpg

然而,其实早在吉米上大学期间,在一次拨打亚美的电话后他就已经知道了。

他十几年前就知道亚美去世了。但是吉米没走出来,他还坚信着也许实现了他的梦想,他就可以去日本见到亚美。

他也确实信守承诺了。坚持自己的梦想,成立游戏公司,成为大老板。

他可以去见亚美了。他也确实见到亚美了。

影片最后,吉米回到了故乡,来到了那个他第一次见到亚美的KTV。

岁月默默记录着谁爱着谁,记录着她初见他的第一面。时间斑驳了颜料,当色彩褪去,深埋的情感一览无余。

pkYCIN8.jpg

阳光照在这个36岁的男人身上,他站在那个和亚美骑完机车来到的天桥上。恍惚之间,他好像又看见了亚美。

影片至此结束。

其实剧情在我看到亚美去世的时候我大致猜到了结局。

影片所展现出的现在和过去用了两种滤镜。现实是偏向冷色调,搭配上“一个人的旅行”,回忆暖色调,二者对比鲜明,情感表达自然。同时,影片在表现吉米18岁的青涩也是下了功夫。诸如在紧张的时候敲亚美的门时候,在敲完门之后直接拉开房门“吉米你这样敲门相当于没敲”;看《情书》电影时的情绪刻画;当亚美说日本有男朋友时发的脾气……此上种种,让18岁的吉米形象十分立体。亚美的个性也十分明显,就像每个男生第一个喜欢的女孩多是多才多艺,活泼开朗喜欢笑的女孩,亚美就是如此。在和吉米相处的过程中奇怪的话和莫名的举动,忽冷忽热的态度令人捉摸不透的心思也为后来揭示原因埋下伏笔。

总的来讲,电影十分有青春的味道。

看完电影,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资料,居然真的找到了影片改编的原文。《青春.18 x 2》日本慢车流浪记,这是在2014年发表在“背包客栈”上的一篇游记。

读罢,我突然知晓了一些电影与现实的关系。

在游记里,没有那么亲切友善的KTV的大家,吉米没有遇到那么多朋友,亚美写给了他明信片,可吉米既没有回信,也没有打电话;亚美也没有非常诗意地在病房里给吉米写厚厚的“情书”,而是在回日本之后找了工作,和一个学长结了婚。后来因病去世。

当年,结束了我的初恋,以及在嘉义KTV裡的短暂打工,没多久我便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。

从纯朴的嘉义乡下、严格管教的爷爷奶奶家,一下子解放到台中这个五光十色的城市裡,我整天忙着联谊、社团以及打篮球(是的,不包括学业),生活的剧烈转变让我无暇再去回忆、停留。

即使在不久后又收到亚美寄来的明信片,我也并不怎么在意,随便往抽屉裡一塞,就又冲回台中去继续我的新人生。

当然也没有回信给亚美,我和她的人生之间的交集,就随着那张明信片,尘封在老家房间从不曾再打开过的抽屉裡。

亚美从小的梦想就是环遊世界,这件事亚美妈妈倒是知道的。不过后来当亚美开始上班后不久,她在职场上巧遇了一个高中的学长,两人很快陷入热恋。

「所以你被拋弃了呢,真是对不起啊……」亚美妈妈说到这裡,拍了拍我的肩膀以示安慰。

总之,后来亚美再也没提过环遊世界的事,工作了几年后,就和那位学长结婚了,两人搬到东京同住。

那位学长是职场上的精英份子,家世背景也很好,对这份姻缘,亚美的父亲感到很是满意,非常欣慰亚美嫁了个好老公,并庆幸还好亚美没有跟一个来历不明的奇怪台湾人结婚。(亚美妈妈说到这裡再度拍拍我肩膀)

日子平凡但美满,若要说这份婚姻有什么缺憾,那就是亚美始终没有怀孕,这让渴望孩子的她非常着急,后来去做了检查,被告知无法受孕的事实。

在那之后,亚美好像失去了生活的动力,脸上的笑容也少了。

当现实和电影对比,吉米和亚美都不是电影里那么浪漫,但是电影确实给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我自己总结来讲,电影用现实为蓝本,圆满了故事,把现实里的缺憾补足在了电影里。

回想起高中时候看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》,小说的最后,“我”赌气,婚礼上只有我没有亲新娘,但是改编的电影的最后,只有“我”亲吻了新娘。所以,是谁要在电影里补充现实,谁又在小说里缺憾呢?

可能只有编剧和作者知道吧。

最后,我引用作者游记的末尾:

管他的,写成这样,就这样吧。
谨以这一趟旅行,悼念我逝去的青春。
也迎向我的下一个青春。”

也用这篇影评,或者说是观后感,记录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与感慨。

以下是作者游记的原文:

18年前,亚美回国后不久,我收到了一张来自秋田的明信片,上面是亚美飞扬跳脱的英文字迹:

=======

嗨,你好吗?

还在后悔没有追到我吗?哈哈哈!我好怀念在台湾的日子。
现在我开始上班了,在日本上班一点都不好玩啊,很严肃,不像在台湾打工,大家都可以玩在一起。
很辛苦,但是为了我的梦想,我会忍耐。三年后我应该就可以存够钱去环遊世界了!我爸还以为我变乖了,打算一直工作下去哩。
你不是说你也想环遊世界吗?不过台湾的薪水很低,你可能要工作十年,才够钱环遊世界啊,哈哈哈!
如果你来日本的话,一定要来看我啊!

       亚美

=======

       

日本的墓园给人一种庄严、平和的感觉,但不可怕。

路线规劃也很清楚,我很快就找到了亚美。

「我来看妳啰!」

手裡握着亚美的明信片,我在心裡说着。

当然,亚美不会有回应,我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。18年前,在嘉义火车站的那句「莎唷那拉」,就是我最后一次听到的,亚美的声音。

我静静的在亚美墓前站着,偶尔轻声的碎碎唸,对着墓碑说话。

「妳知道吗?我已经工作满十年了耶。」
「…………」

当然,亚美还是不会有回应的,有的话,那就吓死人了。

总之就这样,在墓园裡站了很久。

天快黑时,我才向亚美道别。

「莎唷那拉。」